與孩子之間

蔡愛桂(法一絲.巴達塔樂)

                         
        不是只有孩子會隨著主流社會的流行感染到,連大人都極力在配合著這些價值觀和標準,奇怪的是我們刻意在乎活在主流社會下,孩子必須要活出原住民的味道,也在文化流失的遺憾負擔著尋根任務,總是難為孩子說不出口,族語真的很困難在孩子及父母的對話空間存在,擔憂孩子說不出母語的慘狀、文化素養低落對於未來的原住民成為無聲的族群,語言失落的背後也失去難以流傳的故事,歷史的斷承叫我們如何擔當的起。
        但是,很多父母沒有警覺到,仍舊漠視著流失所要付出的代價,忽視家庭母語化的重要性而極度依賴學校的母語教學,如同宗教教育除了教會提供學習環境之外,大家遺忘了家庭是孩子建立信仰的搖籃,家庭生活與屬靈生命有相當密切重要關係。
        我們家二女兒在成績上極力表現,為了一隻白色的吉哇哇(叫喜樂的小狗),外婆每次叫成不喜樂的狗,因為牠可是奢侈品,孩子全力以赴為了取得購買的權力來談條件,看見那一副「不買下來就會對我失去信心的模樣」兩行眼淚直流,嚴重到我竟然投降了!忍心買下來之後,思索著,買寵物是為了滿足自己被孩子需要的成份高於孩子對自己真正需要的界線,最後取悅孩子,想想自己在決定買與不買之間失去了平衡點。
        這會讓我想起記憶猶新的真實故事,反反覆覆的發生在部落不同的家庭,有一對在養豬場工作的父母,早上四點就出發到屠宰場上班,很晚下班如此每天辛苦工作,卻可以因為孩子的手機及家用電話費一次花費三萬多元,也有的父母補不完孩子信用卡費,表情無奈的父母所思考的問題在於孩子怎麼有這種的消費行為?苦惱孩子無法面對自己的責任問題,面對不同問題相同遭遇的父母,總是讓我久久無法釋懷,想起這些事件至今仍舊讓我很心痛,大部分的父母寵愛孩子到無可挽救的地步,什麼時候我們原住民的孩子竟然忍心傷透父母的心,道德倫理隨著主流的巨輪所吞蝕,好多的父母在角色上完全是在實踐於滿足孩子的需要,很多父母無法拒絕替孩子收拾殘局,讓我想到有多少的父母是夾帶著虛心和捨不得之間不斷來彌補孩子的不足,買電腦、手機、車子、零用錢己乎是一般的消費,我們都在努力符合主流社會的生活水準,全力的付出超過自己能力範圍內的能力。
        似乎父母的成就感在於滿足孩子無止盡的慾望,普遍的原住民孩子是很揮霍的、裝扮時髦的、強調時尚的、物利取向的,聽很多部落之外的聲音說:「爲什麼社會大眾必須要負擔支持優惠補助原住民呢?」外界看我們的物質生活是富裕的,能力各方面不差於別的族群,生活品質不輸給別人,我們希望別人如何看待我們?依舊覺得我們是一群需要資源的族群?社會資源並不是無止境的,在這個年代更需要幫忙的族群越來越多,多到資源分配時原住民的區塊是越來越被斤量來計算切割,例如外籍配偶的需求、汗見疾病患者及家庭的無助、單親家庭的限制、身心障礙族群等比起我們更是極需要被協助,這些族群讓我有強烈的衝突,意識到目前緊急、重要的事件似乎我們忽略掉了,因為安逸而被遺忘的事件裡,是我們的下一代失去的不是只有社會資源,嚴重的問題在於失去的文化價值及認同能力,和社會競爭的衝突及適應能力,除了失去原有的優勢,讓孩子擁有的並不是我們該有的特色,孩子不再像我們的祖先、也不像vuvu、更不像我們自己,在我看來這會是非常的遺憾,意識到失去的越來越多。
        自從我們買了小狗之後,我們家的兒子,也希望有屬於自己的小狗,因為二姐買了奢侈寵物的經驗,他口氣不大但每天期待家裡懷孕的母狗快些生產,他下海口要負責幫母狗作月子,在照顧上沒有能力的兒子鐵定也不認輸為自己留了一隻來照顧,取名叫Vavu i(山豬)的小狗,連同母狗家裡共有三隻,外婆(Sumiku vuvu)很困擾小狗所帶來的衛生問題、照顧問題、醫療問題,而孩子無動於清理狗大便,喜樂(白色的吉哇哇)每次都要買飼料及美容時間所付出的代價和消費,是雜種的Vavu i(山豬)和母狗也要照顧到吃飯打針和洗澡等負擔,怎麼是我能夠應付的了,外婆(Sumiku vuvu)承擔著壓力。孩子們大部分的時候是為了不讓外婆生氣偷偷的飼養喜歡的寵物,從魚類、黃金鼠、鳥、白老鼠,流行的寵物常會出沒在家裡二樓房間,偷偷的被飼養,第一個寵物小白兔壽命不長去世時孩子傷心的爲兔子舉行告別禮拜,葬在後花園還做了十字架的墓園,之後的寵物就沒有那麼幸運,很理所當然的消失了,表姊佳華稱這群孩子真是動物的終結者,這會讓我在檢視與孩子之間有一個隱憂,很多時候我們就會陷入孩子們設下的陷阱,而不夠細心思考孩子的生活上的機會教育。
        也許,我們會希望從照顧動物的行為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也許在沒有能力的情況下購買物品來滿足自己對孩子的期待。我問自己,孩子真的需要這些?誰才是需要彌補心靈的虛空?沒有寵物會痛苦?當孩子的父母親一直不斷滿足孩子的需要時,對彼此會有什麼良性的互動?
        爲了取悅外婆的歡心孩子可以說一些生澀的母語,問安的句子、俏皮話、名謠..等取得外婆的歡心,花一些心思讓孩子警覺到母語和自己的關係,也許可以在生活上及好笑的對話上刻意設計母語的對話,孩子一定會說:「說國語我聽不懂」,我會很驕傲而且俏皮說:「聽不懂就算了,算你沒聽到」,用母語和孩子談有關的利益問題,孩子一定會說:「您說什麼?」,我們似乎樣花很大的心思設計,有關母語在生活語言上的對話,很自然的說笑話、故事用母語表達,大家共同有警覺性,長輩們又能夠說笑自如,為什麼那麼刻意孩子聽不懂而委屈自己,忌諱孩子聽不懂。
        我們用物質來表示對孩子的愛是無可取代的,卻少了一些眼神的交會和言語的溝通、肢體表達、支持孩子的態度、孩子對生命看法及責任感的生活教育,在我看來身為父母親若心虛大過於虛心就會缺乏有智慧來看清楚盲點,我們都極力想要扮演好父母親的角色,因為心虛,常常無法辨認孩子真正的需要和對孩子的重要環節。
     心虛,是一件很不自在的感覺,明明知道卻還是選擇放棄;
     心虛,會使父母以快速看到孩子的滿足表情而決定每次用一樣的方式;
     心虛,會造成了孩子的玩具是時潮新舊淘汰及過多的最佳寫照;
     心虛,不曾缺乏而不能忍受缺乏,不容易感到滿足;
     心虛,孩子很難體會父母的辛苦;
最後,教養出來的原住民後裔代價是經不起打擊、無法承受壓力、溝通能力弱、不容易滿足、對環境有所抱怨,會是在主流社會下生存徹底的失去了原住民的傳統原有的特質及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