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圖放大 ) |
●序 週五,教會的青年團契舉辦了一年一度的迎新活動。此次的迎新活動地點,我們辦在群山圍繞及溪水豐沛的涼山瀑布,因為是親近大自然,所以我們的迎新活動就伴隨烤肉的方式來進行。我們教會的孩子們是很有活力的一群,從早上的分組活動介紹開始,到下午的大地遊戲,我們無不卯足全力的歡樂在其中。對於這些孩子,我從他們的身上看到了一個基督徒青年的自信,也看到了他們對生命的熱愛。雖然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因著家庭環境因素的影響而有不同的特質,但是我還是覺得,他們只要在我們常常的陪伴之下,他們一定會有很好的人生態度及正確的人生觀。
●難為的父母
可能是因為我一直以來與青年在一起的關係,又加上自己是年輕的牧者,所以不論是曾經擔任醫院的社工,或是在大專學生中心服事大專學生。對於所接觸過的青年或是父母而言,每一個個案或是家庭所呈現的問題,都在在與青少年的輔導工作有關,因此對於青年的想法及青年父母的期待,也在這幾年中略有一些的觀察。更尤其自己當了父母以後,面對自己每天正在長大的女兒,看到她每天有不同的身、心理變化,我們也都在學習著如何去跟上她成長的腳步,若要用一句話來形容現代父母養育子女的心路歷程,那「難為」這個字眼再貼切不過了。我想我們每一位父母都曾經年輕過,當年的我們個個也都年少輕狂,經歷了大家都認為是定時炸彈的階段,可是當我們回頭看自己的經歷時,常常也會暗自偷笑,心想自己怎麼會是個帶給父母的麻煩人物呢?有時站在我們自己的立場,我們也會大嘆自己的父母也太大驚小怪了。因為我們不都撐過了那個階段,也都成人當了父母。只是自己在當下時,給人麻煩的作為,永遠比不上父母操心的次數。所以自己當了父母後,大家好像就把自己當年怎麼熬過來,或是如何與父母因細故爭執的過程都忘了一乾二淨了。因為現在面對自己正在成長中的孩子問題,常常也無法用等候的方式來交託給上帝,因而就在看不順眼他們的生活作息或是生活的態度,就急於用言語挑起了一場彼此的口水之戰,這樣的模式,久而久之就在彼此的心裡形成了很深的鴻溝,我們就叫做「代溝」。
●有溝就要通
有一度,大家很怕談到「代溝」,因為好像多談這樣的議題,就只會拉長兩代之間的距離,而增加親子間的摩擦。其實,人與人之間有代溝的存在是一件十分自然的現像,而親子之間,有「溝」沒關係,只要能「通」就好。所以「溝通」這名詞已經成了現代生活的熱門話題,不但在工作上需要跟上司、下屬及同事不斷地溝通;就是在家庭裡,夫妻、親子之間也都需要溝通,來保持生活的愉快氣氛。因此,在面對代溝的情形之下,我們必須先認清什麼是溝通,並且在與孩子有效的溝通前,我們需要預備自己幾件事情,才能保持兩代之間溝通暢通的管道。
還有即然教育子女是我們的責任,那我們應該先認識一下,現在e世代的孩子們在想什麼?首先我們去除一些不正確的觀念,那就是─e世代的青年,不是“定時炸彈”、不是“血氣方剛”、不是“只會要錢什麼都不會做”、不是“只會惹事製造麻煩”。他們只是在身、心理急遽變化而蛻變成長的孩子。因此,男孩子或女孩子在青春期出現的心理困擾,可能與來自青春期體內所分泌的大量性荷爾蒙有關,這種在青春期驟然增加的性荷爾蒙,可使青春期的男女產生不少變化,他們的情緒往往也顯得不穩定。青少年期是兒童與成人之間的過渡時期,一般人對青少年的形容,經常是反抗心強、令人捉摸不定的;所以才有句話這樣描寫他們「少年不識愁滋味」,其實不然,青少年也是充滿著壓力與不安的。他們的一般的挫折感(壓力)通常來自下列幾方面:1.生理方面、2.課業方面、3.人際關係、4.親子溝通。因此在多方的壓力之下,再面對生理成長的過程,那種情緒上的變化及不適,真的需要曾經是過來人的父母給予支持及安慰,讓他們能愉快及安全地長大,所以與親子有效的溝通,需要你(妳)…的陪伴。
●成為孩子可以信賴、可以依靠的保險桿
陪伴家中有青少年的孩子時,他們需要的是一位可以信賴的對象,而不是要找一位指點迷津的大師。為孩子指點迷津,不一定能幫他走上人生的坦途;但讓他敢於去摸索,更敢於回頭(
因為可以信賴你)才能讓他找到正道。一個從小就知道是非的孩子,不一定能走上正途;然而,從小就有安全感的孩子,才不會變壞
(因為即使誤入歧途,他也敢回頭)
所以每次的溝通都要能增進孩子對你的信賴,提升他的安全感。做父母的都想要成為孩子的方向盤,總想要替他決定一切。可是,孩子卻很想自己掌握方向盤,雖然會跌跌撞撞,他還是想自己來。因此他希望你能成為他的防撞裝置,即做他的保險桿,但是不要做他的方向盤來替他決定當走的路。要學習放手讓孩子去,俗云「兒孫自有而孫福」,做父母的要學習像放風箏一樣,放手讓孩子去闖。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資產
首先,要知道「沒有不能溝通的孩子,只有不會溝通的父母」。你的家人不太喜歡和你溝通嗎?可能是因為我們很容易就對他做出批判性的評論或控訴。因此先學會放下自我意識的概念,讓孩子看到我們是他可以學習的對象,也只有你能給你的孩子他所最需要的人生資產。若自己沒有預備好,那再多的要求在孩子身上,只是增加彼此之間的距離,因為我們無法給與孩子自己所沒有的東西;若手上沒有糖,如何給孩子一顆糖?如果本身不快樂,如何帶給孩子快樂?如果對自己也不能情緒穩定、忍耐接納,那便無法期待孩子能情緒穩定、忍耐接納。很多時候,孩子只是反應你自己本身的狀況罷了。所以做一個好的父母,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照顧好自己,讓自己是個有能力給與的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