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排灣中會辦理 「2007年台灣原住民族正名紀念日系列活動」成果報告書
◎總幹事陳永明 / 文宣組 共撰
【賞 圖】
壹、前言:
1984年台灣原住民族將族群權益運動正式推向社會性的層次,此後,經過了10年的抗爭與努力,終於在族群正名運動的領域上獲得實質的進展。1994年國民大會正式將憲法增修條文將「山胞」正名為「原住民」,1997年再正名為「原住民族」,2005年,行政院正式通過每年8月1日訂為「原住民族紀念日」。
從形式的觀點來說,這樣的演變與結果是令人慶幸的,因為它象徵著原住民族主體性在台灣社會之中以逐漸被認同,原住民族得以感受到去污名化的溫馨與尊嚴。然而,如果從社會現實與台灣各族群的互動經驗來看,原住民族的權益和地位未符其實,在許多方面仍是受到外界極大的歧視,以致於到今天,「正名運動」、「姓名條例」均已完成法定程序,原住民族理應爭先恐後以恢復傳統姓名來見證「原住民族正名」這辛苦爭取、且遲來的正義,原住民族更應該珍惜台灣社會所呈現的善意。然而,我們驚訝地發現,在46萬餘的原住民族人口中,竟然只有兩千餘人以具體行動向世人宣佈自己原住民的名字。為什麼原住民族對自己萬般辛苦爭來的權益如此冷漠?我們以為有些攸關公平正義的社會建構重要工程,需要政府以善意和負責任的態度去規劃與實踐。此外,有些部分的工作有賴原住民族自己的行動,藉以讓整體社會感受到原住民族的成長、並且讓台灣社會從原住民族的努力和表現,得到成長的啟迪。要促進多元的台灣社會邁向新秩序的探尋,我們以為辦理「原住民族紀念日系列活動」有其實際的需要性與重要性。因為「原住民族紀念日」將會變成台灣原住民族共同擁有的傳統「儀式」和「象徵性的行為」,這件事對台灣社會的社會價值以及社會規範有一定的影響力。「紀念日」既然是被公認的社會儀式,它可以塑造原住民族的集體記憶,並進一步地孕育台灣社會共同歷史認同。因為它在經過社會公共空間的紀念活動過程時,它一方面有助於原住民族取得政治地位的正當性;另一方面也有助於多元國家社會的秩序重建與社會整合。
為了能夠回應基層的聲音,排灣中會很積極地在最短的時間之內推派數位牧長及教會代表,成立「原住民族紀念日」活動的工作小組,並且向總會原住民宣教委員會提出申請辦理「原住民族紀念日」活動的計畫書,目的是期盼:1.藉活動積極塑造台灣原住民族及台灣社會的共同歷史記憶。2.以具體行動回應設立原住民族日正名之意義與目標。3.檢視當今政府與原住民族之夥伴關係。4.透過紀念日活動促進台灣各族群間了解、尊重與和諧。5.展現我宗派釘根於斯土斯民之宣教理念、具體實現成為台灣盼望的記號。
我們相信,排灣中會全體教會牧長和信徒們對這此宣教事工所展現的熱心與努力,我們將以最負責任的態度,以及優質的辦理成果,讓這一項宣教大業在社會中啟動,以此表達我們在上帝國宣教的忠心、我們對總會原住民宣教委員會的感謝,以及我們對台灣的真愛。
貳、活動執行情形:
《活動一》原住民族正名紀念日意義研討會
一、主題:斷裂與契機
二、日期:2007年6月28日(禮拜四)
三、地點:屏東縣三地門鄉文化館
四、活動敍述:
來自台灣各個原住民150位代表於2007年6月28日(四)在屏東縣三地門鄉文化館聚集,以『斷裂與契機』為題,盛大舉辦「台灣原住民族日學術研討會」。屏東縣原住民族事務局和屏東縣三地門鄉公所不惜號召第一級主管及村里長代表等人員出席本次的研討會,使近幾年來操緃於政黨意識型態的原住民議題,回歸於原住民族意識的自主性,讓研討會的意義格外重要。
研討會循著三個專題和宣言的草擬來進行,並在每一個專題裡,安排二位回應者加強議題的深度與廣度,提供與會者更寬廣的視野和更完整的洞見。玉山神學院現任院長布興大立牧師以「原住民族紀念日的緣起與意義」為題,開宗明義講解台灣原住民族去殖民化運動的歷史與展望;前國策顧問和前原民會主委尤哈尼伊斯卡卡夫特傳道師則以「原住民族紀念日對新國家的意義」為題,提出台灣原住民族去殖民化運動中所要裝備和努力的地方,以及如何貢獻於社會大眾與國家;第三講前玉山神學院院長和前總會總幹事楊啟壽牧師以「原住民族紀念日的宣教意涵」為題,鼓勵原住民教會認同本土,熱愛族人,貢獻國家,讓原住民教會成為原住民教會。
研討會最為熱烈的討論,莫過於「台灣原住民族宣言」之草擬。與會各界代表,提出了相當寶貴的意見,並將原住民族去殖民化運動的歷史與未來之洞見加以整全。我們將本份「宣言」於2007年7月31日至8月1日之慶祝紀念活動時,提供給所有參與慶祝活動的原住民族各界連署,提供相關政府單位鑒查。
五、出席人數:150名
1.參加單位、中區會、教會、協會分類統計
|
公部門、教育單位 |
長老會機構 |
排灣中會 |
民間團體(協會) |
1 |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
總會事務所 |
大同 |
安坡社區發展協會 |
2 |
高雄市原民會 |
總會原宣 |
安坡 |
德文社區發展協會 |
3 |
屏東原民局 |
玉山神學院 |
排灣 |
中心崙社區發展協會 |
4 |
三地門鄉公所 |
原宣主委 |
達瓦達旺 |
仁武鄉原住民協進會 |
5 |
大仁大學觀光事業學系 |
原宣書記 |
三地門 |
原住民水噹噹關懷協會 |
6 |
南和國小 |
原宣常委 |
德文 |
社區發展協會 |
7 |
安坡村辦事處 |
魯凱區會 |
達瓦蘭 |
|
8 |
青葉村辦事處 |
泰雅爾中會 |
佳義 |
|
9 |
文樂村辦事處 |
南布中會 |
水門 |
|
10 |
佳義村辦事處 |
布農中會 |
瑪家 |
|
11 |
三地國小 |
太魯閣中會 |
涼山 |
|
12 |
|
東美中會 |
中村 |
|
13 |
|
比努悠瑪雅呢 |
汾陽 |
|
14 |
|
阿美中會 |
比悠瑪 |
|
15 |
|
教會公報社 |
望嘉 |
|
16 |
|
東部排灣中會 |
文樂 |
|
17 |
|
|
萬安 |
|
18 |
|
|
古樓 |
|
19 |
|
|
力里 |
|
20 |
|
|
楓林 |
|
21 |
|
|
阿茲達斯 |
|
22 |
|
|
內文 |
|
23 |
|
|
南世 |
|
24 |
|
|
平山 |
|
25 |
|
|
馬兒 |
|
26 |
|
|
佑昌 |
|
27 |
|
|
南原 |
|
28 |
|
|
山原 |
|
29 |
|
|
春日 |
|
30 |
|
|
恆原 |
|
31 |
|
|
大梅 |
|
32 |
|
|
石門 |
|
33 |
|
|
北葉 |
|
計 |
11 |
16 |
33 |
6 |
2. 各職稱分類統計
|
公部門 |
機構、中區會 |
教會 |
協會 |
1 |
原民會主委 |
神學院院長 |
牧師 |
理事長 |
2 |
原民局局長 |
總會總幹事助理 |
傳道師 |
總幹事 |
3 |
鄉公所鄉長 |
總會原宣主委 |
青少年 |
專案助理 |
4 |
助理教授 |
中會總幹事 |
婦女會 |
|
5 |
國小校長 |
原宣常委 |
青年會 |
|
6 |
鄉公所課長 |
記者 |
長老 |
|
7 |
代表會主席 |
|
師母 |
|
8 |
代表 |
|
神學生 |
|
9 |
村長 |
|
|
|
10 |
村幹事 |
|
|
|

《活動二》原住民族正名紀念日感恩禮拜暨慶祝大會
一、日期:2007年7月31日-8月1日(禮拜二-三)
二、地點:國立內埔高級職業學校(學生活動中心、運動場)
三、參加人數:約計2000名
四、活動敍述:
當日早上八點至九點原住民各中區會及教會信徒陸續報到,參加本次的原住民族正名紀念日感恩禮拜暨慶祝大會。在典禮組精心設計並充滿〝原〞味的禮拜氣氛裏,於上午九時三十分起,舉行「原住民族正名紀念日感恩禮拜」,會中邀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議長潘慶彰牧師講道,潘牧師特別以聖經信息「受壓制的得以自由」來勉勵會眾,期望教會能回顧所經歷種種上帝的同在與帶領,再次向前邁進,向世人見證基督的救贖恩典,更盼基督徒的信仰通過認同與委身,能重建、發展原住民部落。
接著由原宣主委顏乾坤牧師宣讀「台灣原住民族正名紀念日宣言」,並請總會議長、原宣主委、玉神院長及十五個原住民中區會議長代表簽署宣言(本宣言簽署後由總會原宣呈請行政院長、行政院原民會主委簽署)。同時,大會也很榮幸有屏東縣政府縣長曹啟鴻弟兄,以及行政院原民會副主委鄭天財弟兄、總會副議長張英華牧師、總會總幹事張德謙牧師代表與會並致詞,使得本次活動增色不少。會後,接著是音樂饗宴節目,有來自原住民各中區會及排灣中會各區聯禱網的代表來獻唱,有民謠古調也有現代福音詩歌,有團體合唱也有獨唱,每位表演者透過音樂饗宴展現原住民族群的歌唱恩賜與活力來榮耀上帝。
午餐之後,在運動場上即展開各項競賽活動,有籃球、男子排球、女子排球、拔河、傳統射箭及大隊接力等比賽項目,共有五十五隊報名參賽。由於本次的籌劃即希望藉此競賽活動能與全國原住民同胞共共襄盛舉(非僅限於本宗信徒參加),據知,各隊爲爭取榮譽即邀請許多原住民部落的菁英參賽,有國家級、縣級以上的選手,因而使得競賽活動更加的精采好看,不僅在眾家好手競技及奔跑的追逐中有很多精采的畫面,在觀眾席中也有各隊的加油聲不斷,此起彼落,儼然似全國原住民運動會一般的精采與熱絡。活動直至第二天下午五點三十分才結束所有的賽程。感謝主的帶領!
【各項競賽參加隊伍】
編號 |
籃 球 |
男子排球 |
女子排球 |
拔 河 |
射 箭 |
大隊接力 |
1 |
泰雅爾中會A隊 |
布農中會 |
布農中會 |
布農中會 |
阿美中會 |
東美中會 |
2 |
泰雅爾中會B隊 |
中布中會 |
南布中會 |
三地門區 |
東美中會 |
泰雅爾中會 |
3 |
布農中會 |
南布中會 |
三地門區 |
中排灣區 |
泰雅爾中會 |
南布中會 |
4 |
南布中會 |
魯凱區會 |
瑪家區 |
都南區 |
布農中會 |
魯凱區會 |
5 |
魯凱區會 |
三地門區 |
中排灣區 |
中央教會 |
南布中會 |
三地門區 |
6 |
三地門區 |
中排灣區 |
都南區 |
|
魯凱區會 |
瑪家區 |
7 |
中排灣區 |
都南區 |
中央教會 |
|
比努悠瑪雅區會 |
中排灣區 |
8 |
春日區 |
泰武鄉 |
|
|
三地門區 |
都南區 |
9 |
恆春半島區 |
中央教會 |
|
|
瑪家區 |
中央教會 |
10 |
都南區 |
|
|
|
中排灣區 |
|
11 |
泰武鄉 |
|
|
|
都南區 |
|
12 |
瑪家區 |
|
|
|
中央教會 |
|
13 |
中央教會 |
|
|
|
|
|
合計
|
13 |
9 |
7 |
5 |
12 |
9 |
【各項競賽成績】
名次
單位
項目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第六名 |
社男籃球 |
中央教會 |
泰中B隊 |
魯凱區會 |
布農中會 |
三地門鄉 |
泰中A隊 |
社男排球 |
中布中會 |
布農中會 |
三地門鄉 |
魯凱區會 |
中央教會 |
都 南 區 |
社女排球 |
瑪 家 鄉 |
布農中會 |
三地門鄉 |
中央教會 |
中排灣區 |
南布中會 |
男女混合拔河 |
三地門鄉 |
中排灣區 |
布農中會 |
都 南 區 |
中央教會 |
|
男女大隊接力 |
三地門鄉 |
魯凱區會 |
泰雅爾中會 |
中排灣區 |
布農中會 |
瑪 家 區 |
射 箭 |
三地門鄉 |
魯凱區會 |
中排灣區 |
都 南 區 |
泰雅爾中會 |
中央教會 |
【各項競賽總成績名次】
總成績名次 |
單 位 |
第一名 |
三地門區聯禱網 |
第二名 |
布農中會 |
第三名 |
魯凱區會 |
第四名 |
中央教會 |
第五名 |
中排灣區聯禱網 |
第六名 |
泰雅爾中會 |
【精神總錦標名次】
精神總錦標名次 |
單 位 |
第一名 |
三地門區聯禱網 |
第二名 |
布農中會 |
第三名 |
泰雅爾中會 |
第四名 |
魯凱區會 |
第五名 |
都南區聯禱網 |
第六名 |
中布布農中會 |
1.參加單位、中區會、教會、其他統計
|
公部門 |
機構、中區會 |
排灣中會 |
其他 |
1 |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
總會事務所 |
大同 |
中央教會 |
2 |
屏東原民局 |
總會原宣 |
安坡 |
|
3 |
三地門代表會 |
玉山神學院 |
排灣 |
|
4 |
三地國小 |
原宣主委 |
達瓦達旺 |
|
5 |
|
原宣書記 |
三地門 |
|
6 |
|
原宣常委 |
德文 |
|
7 |
|
魯凱區會 |
達瓦蘭 |
|
8 |
|
泰雅爾中會 |
佳義 |
|
9 |
|
南布中會 |
水門 |
|
10 |
|
布農中會 |
瑪家 |
|
11 |
|
太魯閣中會 |
涼山 |
|
12 |
|
東美中會 |
中村 |
|
13 |
|
比努悠瑪雅呢 |
汾陽 |
|
14 |
|
阿美中會 |
比悠瑪 |
|
15 |
|
教會公報社 |
望嘉 |
|
16 |
|
東部排灣中會 |
文樂 |
|
17 |
|
鄒族區會 |
萬安 |
|
18 |
|
|
古樓 |
|
19 |
|
|
力里 |
|
20 |
|
|
楓林 |
|
21 |
|
|
阿茲達斯 |
|
22 |
|
|
內文 |
|
23 |
|
|
南世 |
|
24 |
|
|
平山 |
|
25 |
|
|
馬兒 |
|
|
|
|
中心崙 |
|

參、自我評鑑:
參、自我評鑑:
ㄧ、優點:
1.
斷裂與契機研討會的舉辦,提供原住民族與教會對教會宣教、原住民族對自身權益和文化認同的深度,以及對政府原住民政策的批判。
2.
原住民各中區會熱烈參與使研討會也成為原住民族教會共同形塑台灣原住民族宣教神學的契機。
3. 慶祝活動期間的環保工作深獲內埔農工和所有參與者的肯定。
4.
活動期間有三地等數間教會及數位人士及熱心提供大會所需各項服務與器材,使活動得以順利進行。
5.
感謝住宿組協調涼山、中村、三地門、玉泉等教會及家庭(佳義教會吳主忠長老、達瓦蘭勒格艾執事、賽加教會江榮輝傳道)提供住宿給來自各中區會的牧長與選手。建請議長於秋季中會會議中頒發感謝狀並正式公開感謝。
6. 感謝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屏東縣政府、牡丹鄉公所、總會原住民宣教委員會的贊助。
7.
感謝原住民各中區會、排中屬下26間教會的支持與參加。感謝所有的大會所有工作獻上心力、體力、時間與禱告的人。
二、檢討及建議
1.內埔農工、三地門鄉公所及衛生所、瑪家鄉公所及衛生所等協辦單位,紛紛
表示往後若有類似活動,可否邀請協辦單位參加籌備會議,以提升配合工作之效率。
2.由於大會未設立大會發言人,致發生同工個人對外發表言論之情形,大會認
為未來應避免類似情形發生,由其以宣言起草人之一不實身份的立場對外發
表意見的情形,不僅傷害中會,也對來自各族群組成的起草小組造成傷害。
3.斷裂與契機研討會進行期間,由於行政首長的行程規劃導致所有公部門人員全部離開,造成只有教會牧長和少數民間團體代表對話的研討會,實屬可惜。
4.多位出身教育界、行政部門及公家機關擬參加斷裂與契機研討會的人士,因
為大會沒有向其所屬單位發送邀請函而無法參加。
5.慶祝大會感恩禮拜的設計因行政院院長、原住民族委員會主任委員臨
時取消行程,致大會感恩禮拜流程出現重大變化。
6.中會沒有建立與媒體之間的友好關係,致研討會和感恩慶祝大會無法完整的呈現在媒體的報寶上,這方面是中會事務所未來需積極努力的方向。
7.大會沒有製作旗幟,因此斷裂與契機研討會與感恩禮拜及慶祝大會出現失焦的情況(主題被掩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