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應該是從「分享和欣賞」開始學習
>除舊佈新
>家庭祭壇
>一個平凡人與現代人短暫交會的啟示
>該將自己找回來
>開拓不一樣的心境,接納那些需要的人
>逆境中得平安
 
 
 
 
 

上一頁

 
 

賜文請寄賴約翰長老
cegaw68@yahoo.com.tw

收件於當晚製登本版面

 
 
 
 
 
 
 
 
 
 
 
 
 
 


 
 

 開拓不一樣的心境,接納那些需要的人
文/伊雅斯 傳道

 

回首頁

 

【本中會教會網】

三地門教會
永康分會
文樂教會
石門教會
內文教會
馬兒教會
玉泉教會
大同教會
    ◆達瓦蘭教會
佳崇教會

   比悠瑪教會

口社教會

 
 


    「我有一個好朋友,她嫁給了一個外省人,他的年紀像我們的祖父一樣大,唉呀!像祖父一樣大。不要不好意思,來我家玩嗎?因為我們都是山地人!」izua ku sudu pucekel ta latiya mamaw ti vuvu,a tavulung anan a qulaqulasan,.maya masiya kelu a kivala, ma-mamaw iten a kacaliciya.
        這首歌在五0年代的時候流行在排灣族的各部落裡面。因為那時有很多的原住民少女為了改善家計,她們都在父母親的強迫下,嫁給了大她們如父親般年紀的外省老兵。也因著這樣懸殊般的婚姻,使得這群嫁出去的原住民女人不太趕再回到部落裡面,深伯被同年齡的朋友們取笑,所以部落裡那些與她們曾經一同在山林間長大的男友們,就作了這首歌來呼喚她們,告訴她們說,不要再害羞,因為我們了解妳們的處境,不管環境如何的改變或介入,我們都還是原住民,你、我仍然都還是被接納的。透過這樣的一道歌曲,對那些嫁給外省人的原住民女人來說,在她們的心裡除了對時代所造成的結果讓她們無奈外,更讓她們被迫放棄所熟悉的文化及信仰。不過好在原住民朋友生性有著體貼別人的心腸,並且也擅於開玩笑的性格,所以用了一首略帶 調侃的悄皮歌,把那種想重拾友誼的心境透過歌曲傳達給好朋友們聽。

可愛的外省族群

        這首歌開啟了我的母親及那些和她有著相同處境的婦女們,敢勇
於面對她們的身份,並且帶著疼愛憐惜她們的先生們重新回到部落來生活,也透過不同族群的生活,讓部落的原住民朋友們對這些愛家、愛族人也認同她們文化的外省人有著不同感受。也因此讓原住民朋友之所以對外省人的接納,比平地人還要親切,並且視為自己的家人一般,沒有任何的防備及敵意。
        由於在1945年台灣光復後,中國大陸各省開始有一些居民遷居來臺;更在1949年後因國共內戰失利,而隨國民政府撤退來臺的大陸人士之中,就屬這些在我們台灣人口中所稱呼的「外省人」居多。依據1956年戶口普查中,外省籍人口約93萬人,加上未設籍軍人27萬人,共約121萬人來臺;這些外省的人口約佔當時台灣人口937萬人中的13%。這些在當時的國民政府的總統蔣中正的帶領下,原本只是隨著臨時政府撤退來臺,而後俟機再反攻大陸。但誰知∼這一等,回家的路愈來愈遠了。很多人看到多變詭譎的兩岸關係,因此不再把返鄉當作人生最重要的期待,因此就開始展開計劃、安排娶個台灣妻,落葉生根在這裡塊看似「蕃薯」的台灣島。
        面對這群在臺灣人口中的「老芋仔」,他們生活中所忍受的艱苦不是我們一般的臺灣人可以了解到的。其實在當年有很多的年輕人,他們被迫離開家鄉從軍抗戰,有許許多多的人是支身來臺。在臺灣的新生活裡,若當年在大陸就已成家者,他們來到臺灣面對新生的生活,他們的心仍是牽掛著彼岸的妻小,為此有很多人是帶著思念及痛苦就此一生的。而我的大伯就是這樣,當年他帶著我那還末成年的父親,同村子裡的其他表、堂兄弟們,在教會牧師的帶領下,來到泰國邊境,並在那兒加入了國民政府的軍隊而隨著臨時政府撤退來到臺灣。大伯在臺灣一輩子都未在娶妻,直到民國76年兩岸開放大陸探親,大伯才在其他同鄉好友的協助下找到了生活在泰北邊境的女兒。但因為他年事已高加上身體的不適終未能返家探望他的女兒,唯有幾張女兒及孫子的相片陪伴他終老在榮民之家,直到他離開這個世界。

部隊是另一個家庭的歸宿

         不過,也有許多像我父親一樣的外省軍人,他們當年來臺時,都只是個十四、十五歲的青少年小伙子。從軍對他們來說是另一個家庭的歸宿,因部隊裡面大家都來自同一個地區,要不然就是有著相同的身份─「單身」。大家在軍中,因為沒有其他的家人,因此軍中的同袍是兄弟,軍中的長官是父母。由於年輕就來臺,所以對大陸的家鄉他們早已漸漸陌生,唯有家鄉的母語仍是他們唯一所熟悉的。因此在這裡的「重新開始」才是他們唯一要努力期待及用心經營的地方。也就這樣,許多的外省軍到了適婚年齡,開始找尋對像時,其實平地人的態度並不太喜歡及接納這些外省人。因此,反而是我們原住民的族人對待他們這群外鄉的寄居者,有著不一樣的接納及期待。願意「接納」他們,是因為原住民朋友長期受到平地人的壓榨,而產生對外省族群的同情心。「期待」他們,是希望外省軍人娶了自己的女兒,可以因著軍人有軍糧及軍餉,可以改善原住民的生活。所以在民國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有很多的原住民少女嫁給了大家口中的「老芋仔」。

愛家愛妻的「老芋仔」

        其實這群老芋仔是很愛家及愛護子女的,由於我自己也是這樣的身份,所以特別體會及了解他們的心聲。記得小時候,因為家住眷村,所以常常就看到好多的伯伯娶了很年輕的原住民少女,而這些女孩有很多都不會煮飯及作家事,連孩子也不管。所以在我的印象裡面,煮飯及帶孩子的角色都是作父親的在打理。因為很多原住民少女不懂事,所以當外省丈夫換上軍服返回部隊時,在這群已婚的少婦中,有些就開始會情梅竹馬的情郎。其實這一些外省伯伯不是不知道,而是他們不想在他們的手中,再失去另一個辛苦經營的家庭。因此,從小我很少看到這些外省人會打老婆及孩子,因為他們對孩子及家庭的照顧是用他們的一生及心力在經營的。
這群當年來臺的「老芋仔」有很多在臺灣的轉變及成長中成了過往的時代雲煙,僅存的也都是白髮斑斑、殘弱多病的老人。家在那裡∼在彼岸還是在這裡,我想從他們的眼神裡,早已看到他們的心與臺灣分離不了。

我可以做甚麼?

        面對不同的時代,我們看到臺灣承先啟後的,來了很多不同的族群。也因著這些不同族群並存於此,我們想,我們可以做什麼∼。試想創造宇宙萬物的上帝,關心眷顧我們卑微的人類,成為人的樣式,與人一同承擔苦難、救贖世人的偉大歷史事件。因此,我們基督徒也應當學習這樣的態度,接納、關懷臺灣在不同的時代中,隨之而來的「芋仔」、「蕃薯」、「新住民」…等,讓我們以實際的行動來關心需要耶穌的兄姐們。
         對一個原住民來說,我可以做甚麼?我想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在自己的文化處境中,更要極積的邀請在你、我身邊因為過去的日子裡,有著種種攔阻(酒、煙、壞的生活習慣)他/她前來教會的藉口及理由,使他/她害怕再度前來教會,透過這樣的一個機會我們學習展開我們原住民惯有的天生開朗的性格。就如那首一樣,表示出我們的熱情及愛的關懷。讓我們把福音的好悄息傳送到還在害羞、傷害…等的邊緣人,使他們再次看到耶穌的愛仍然眷顧著他們。


91291屏東縣內埔鄉水門村268號 / TEL:08-7993930 . 7993931  FAX:08-7991609 / 劃撥帳號:41814529  戶名:排灣中會
No.268. Chung  Shan Rd. Shui Men Tusn Pingtung, Taiwan R.O.C   TEL:002-886-08-7993930•7993931   FAX:002-886-08-7991609
本站解析度1024 X 768   加入我的最愛設為首頁∣中會電子信箱: z2547@ms47.hinet.net   
網站事工單位 : 排灣中會大眾傳播事工部∣ 網管網頁建置 : 賴約翰(滋膏) 長老   敬請批評與指教